6月24日,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。浙江农林大学参与完成的两项成果《楸树和闽楠等乡土珍贵树种育种体系创新与应用》和《农林生物质废弃物气化供热联产电、炭、肥关键技术与产业化》均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。
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童再康教授、张俊红教授参与完成的成果《楸树和闽楠等乡土珍贵树种育种体系创新与应用》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为牵头单位,浙江农林大学为成果第二完成单位。该成果聚焦珍贵树种金丝楠(闽楠、浙江楠)种质保育与创新利用,历经20余年的持续攻关,解析了闽楠基因组和群体遗传变异规律,创新提出了育种策略与程序,搜集保存了全分布区优异种质资源,创制与规模化繁育优良品种5个,突破了种苗体胚快繁、优质容器苗培育、异龄复层林营建等系列关键技术,开启了南方乡土珍贵树种遗传改良与高效培育。作为我校推进林学登峰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,该成果大面积推广产生了极其显著的经济与生态效益,为我国南方地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提供了品种与技术支撑。
竹子研究院马中青副教授参与完成的成果《农林生物质废弃物气化供热联产电、炭、肥关键技术与产业化》以南京林业大学为牵头单位,浙江农林大学为成果第三完成单位。该项目历经20多年的科技攻关,开展了农林生物质热解气化多联产的基础研究,攻克了壳状类、块状类、粉状类生物质气化定向调控关键技术,创制了连续化自动化规模化气化多联产系列成套装备,研发了热、电、炭、肥系列产品,取得了多联产技术的重大突破,构建了完全自主创新、国际领先水平的生物质气化多联产关键技术体系,实现了农林废弃物大规模产业化应用,为助力我国早日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。
近年来,学校高度重视重大科技成果奖励的培育和申报工作,先后出台和修订多个制度文件,对具备冲击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奖励潜力的科研成果进行培育资助,逐步构建起“社会力量奖-省部级奖-国家三大奖”的申报成果库和报奖梯队。下一步,学校将依托省“双一流196工程”,进一步汇聚全校重大平台、重点项目和高端人才优势,着力加强“有组织的科研”,全面助力高水平大学建设。
据悉,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、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、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0人。
(科技处 新闻中心)